为了帮助更多家庭解决生育难题,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发文提出要将例如试管婴儿这样的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。对此很多人好奇:中国的不孕不育率到底有多高?一个比较可信的数据来自发表在《柳叶刀》上的《中国女性生殖、孕产妇、新生儿、儿童和青少年健康70周年报告》,这份由国内外知名院校及科研院所的31位专家学者写的报告指出:“2007~2020年,我国不孕发病率已从12%升至18%。”

但很多人对这个概念有个非常大的误解:觉得不孕不育就是永远生不出孩子。实际上,这里的“不孕发病率”是依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来统计的:即一对有正常性生活的的配偶,在没有采取避孕的情况下,1年后未能实现妊娠。

有专家就认为这个不孕症的诊断标准周期过短,对从未妊娠过的夫妇,2年、甚至是5年更为合适。这也是为什么各种不孕症患病率的调查数据总是彼此之间“打架”,低的只有1%不到,高的已经冲破了30%。

数据·明查|中国每6对夫妇就有1对无法生育?这是误解

有学者梳理了国内近30年50项不孕症患病率的研究,发现相差很大。图片来源:《基于1980-2017年中国不孕症患病率研究的生育惯例探讨》

在其他所有变量一致的情况下,仅改变不孕症的时间标准,结果差异会有多大?

2016年的时候,国务院妇儿工委曾联合过有关单位开展了较大范围的妇女健康调查,结果显示,1年不孕不育率为25.4%,2年不孕不育率13.6%,3年以上未孕率者占10.9%。如果就此得出“中国有1/4的人生不出孩子”这样的说法,就不太科学。

其实,世界卫生组织也提供了包括1年、2年和5年在内的5种不孕的定义,它们分别是基于临床医学、流行病学和人口学的标准所定。而临床上之所以将不孕的时间限定在1年,是因为研究显示,大约85%的夫妇可在1年内获得妊娠,剩下15%的夫妇可能患有不孕症,但也可能仅仅是生育延迟。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在研究中也提到:这个标准主要“是为了更及时地为不孕患者提供医疗服务。”

生育的责任,谁来背负?

临床医生希望大家早点意识到问题,并非是过早操心。虽然影响生育能力的因素有很多,工作压力、环境污染等问题都会带来不孕率的升高,但年龄是一个更为普遍的影响因素。

这是因为无论是精子还是卵子的质量,都与年龄有着直接关系。对男性而言,精子质量最高的时期是25-35岁之间,随后活力开始逐渐下降,甚至基因片段出现异常。女性的情况也类似,从35岁左右开始,卵子的数量和质量会迅速下降。

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曾在2010-2011年期间,调查了8个省份的2.5万对夫妇后发现,无论男女,年龄越高,不孕情况的比例就越高,都是35岁左右有40%的不孕不育情况。

数据·明查|中国每6对夫妇就有1对无法生育?这是误解

一边是年龄越大生孩子越难,另一边则是不断被推迟的初婚年龄。《中国人口普查年鉴》显示,到2020年,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8.67岁,而在1990年为22.87岁。从而也间接推高了中国的不孕发病率。

数据·明查|中国每6对夫妇就有1对无法生育?这是误解

有生殖医院在就诊流程中如此标注道:女方来医院次数是10次,男方是4次左右。这对不少职场女性而言,在几个月内向领导请到这么多假就是件很困的事,有人想尽办法协调,有人则直接选择辞职。

但很多人并不建议女性全身心都放在试管。有医生就在小红书上提到,每次听到病人说为了做试管而辞职了,她就觉得很心痛。一方面是因为这样做牺牲了职业发展的机会,失去了独立的收入来源,更重要的是少了分散注意力的方式,很多在做试管的患者精神压力都特别大。

这一点在社交媒体上,试管亲历者分享的一个个故事中就能体现出来——大家最常提到的痛苦就是“焦虑”二字。

这种精神压力可能是来自一个又接一个的治疗环节。在整个助孕周期中,女性需要接受大量的药物治疗:降调的药物、促进卵泡生长的药物、预防提前排卵的药物、促进卵泡成熟的药物……

也可能是来自年龄上的“催促”,有患者这样写道:

已经31周岁的我,心里总觉得有个倒计时的声音,滴答时钟,一直提醒我“你快高龄了,时间不多,不要浪费啊!”

更让人着急的,是找不到问题出自哪儿。有位在北医三院问诊3年的女性提到自己:“双方该查的都查了,到处寻医问药,试管折腾了快三年,还是没结果。”

对此,金丽医生表示,在所有不孕不育患者中,大约是有10%的患者目前还找不到明确病因。

除了精神上的压力,很多试管女性还在承受身体上的痛苦。这其中,最高频的词就是打针。

在一个试管周期中,女性需要打降调针、促排针、打夜针和黄体支持针剂。具体需要打多少针、身体会产生什么反应?这个因人而异。在小红书的相关话题上,有人提到自己为了怀上龙凤胎,挨了两百多针;也有人分享自己因为打黄体酮针,臀部出现了硬结、红肿等各种令人痛苦的反应。

只是不管经历了多少辛酸,很多人还是不忘在分享试管经历的最后加一句:“祝姐妹们好孕”。

专家采访鸣谢:

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金丽

参考资料

1.JieQiao等-《ALancetCommissionon70yearsofwomen'sreproductive,maternal,newborn,child,andadolescenthealthinChina》

2.刘勇星等-《基于1980-2017年中国不孕症患病率研究的生育惯例探讨》

3.俞文兰-《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女性生育力问题比较及干预策略》

4.翟振武等-《中国妇女终身不孕水平究竟有多高——基于人口调查数据的分析》

5.第一财经-《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10年猛增3.78岁,90后结婚年龄大幅推迟》,

6.张孝东等-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:2019年辅助生殖技术数据报告》

7.YChe等-《InfertilityinShanghai:prevalence,treatmentseekingandimpact》

8.DanniZheng等-《ConsultationandtreatmentbehaviourofinfertilecouplesinChina:apopulation-basedstudy》

9.央广网-《中介称海外试管婴儿成功率达80%扫描海外技术究竟如何》,